萬隆集應廟介紹
萬隆集應廟位於台北市文山區,近捷運新店線萬隆站,是一座供奉主祀為,保儀尊王張巡(尪公)、尪娘林氏夫人(賜封申國夫人)的廟宇,這座廟是由林氏家族所建立的,於清穆宗同治二年(1863年)立廟於三塊厝。
萬隆集應廟交通資訊
|名稱:萬隆集應廟
|電話:02-29337257
|地址: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211巷1號2樓
【交通方式】
1.開車:
使用Google Map導航搜尋「萬隆集應廟」,即可抵達目的地,廟宇附近有多個停車場供香客停留,相當的方便,不過還是需要走一點路,最近的一個為「台花木批發市場地下停車場」,距離廟宇步行約7分鐘(500公尺的距離)。
2.搭乘大眾運輸工具:
萬隆集應廟距離台北捷運新店線的「萬隆捷運站」相當近,步行約2分鐘內可抵達,如果是搭乘捷運可以從3號出口出捷運站,出站後就可以看到廟宇就在對面。另外,鄰近的公車站有「武功國小(羅斯福))」、「捷運萬隆站 」步行約5分鐘內的路程,且有許多班公車可以搭乘。交通地理位置是相當方便的。不論公車、捷運或是腳踏車附近都有站點。
萬隆集應廟的起源故事
「萬隆集應廟」的主神是保儀尊王張巡和林氏夫人(封號申國夫人),是由林氏家族所建立的。康熙末年黃巢之亂時,高、張、林三個姓氏的家族帶著保儀尊王的護身符從福建安溪渡海來台,因遷徙過程中,高、張、林三姓族人「集體感應」到「尪公」的保祐,所以將廟名稱為「集應廟」,也在台灣建廟供奉保儀尊王。
定居後共同祭祀保儀尊王,清咸豐初年三族人決定分開供奉,高姓族人在景美、張姓族人在木柵,而林姓族人則在萬隆,各自建立了家族的集應廟來奉祀保儀尊王和林氏夫人。隨著時間推移,三個家族在1853年(咸豐3年)發生了頂下的郊拚事件,因家族人數眾多導致意見分歧,最終決定分立祭祀,並且用抽籤方式決定神像歸屬。最後抽籤的結果為,高氏家族獲得保儀尊王的神像(今景美集應廟),林氏家族獲得林氏夫人的神像(今萬隆集應廟),而張氏家族則得到一個白瓷香爐(今木柵集應廟)。
林氏家族隨後在三塊厝(現今的台電變電所附近)建廟,並於1921年(大正10年)遷至現址(舊地名番婆厝),於1947年(民國36年)進行整修,最終在1985年(民國74年/歲次乙丑)完成了目前大家所看到的廟宇。
建廟時,因考量到里民活動的需要,因此便將一樓設置為活動空間,二樓用為供奉神明。除了主祀保儀尊王和林氏夫人,左側還配祀天上聖母媽祖,右側則是福德正神土地公。此外,廟中還陸續增加了多位民間道教信仰的神明,包括尊王的左右護駕霆驅魔大將軍雷萬春和南齊雲、黑虎大將軍(虎爺公)、太歲星君、濟公活佛以及入口處的五營兵將。
萬隆集應廟主要拜什麼神明?
主祀保儀尊王及林氏夫人,神龕龍邊從祀雷萬春將軍,神龕虎邊從祀南霽雲將軍。保儀尊王,又被信眾稱為「尪公」或「尪元帥」,因此集應廟也被稱作「尪公廟」。
保儀尊王張巡和林氏夫人(封號申國夫人)的故事源自安史之亂。當時安祿山起兵叛亂,張巡帶兵討伐,並與許遠共同防守睢陽城。張巡被詔命為御史中丞。兩人堅守睢陽,敵軍無法攻陷,這狀況維持了數月。後來,城中糧草耗盡,他們不得不捕捉老鼠和麻雀充飢。最終,林氏夫人為了支援士兵,毅然犧牲自己,成為士兵的食物。她的犧牲令人感動與佩服,因此被追封為「申國夫人」。
張巡及許遠兩人也展現出忠肝義膽,最終壯烈犧牲,保護了江淮地區的穀倉免於淪陷,確保了大唐的江山。民間通常尊稱張巡為保儀尊王,而許遠則被稱為保儀大夫。而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為林氏夫人的生日,二月初二為保儀尊王的聖誕,廟方會舉辦盛大的繞境儀式來慶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