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美集應廟介紹
「景美集應廟」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廟宇,也是文山區唯一市定三級古蹟,建築為閩南式「兩殿兩廊兩護室」的平面格局,是一座供奉雙忠(即尪公,保儀尊王)的廟宇。由福建安溪高姓移民,始建於清咸豐10年(西元1860年),清同治六(1867年)遷建於目前現址。而現今看到的景美集應廟是民國13年(西元1924年)重修的,深具歷史及文化意義,見證了台灣的移民史,保存的也相當完善。
景美集應廟交通資訊
|名稱:景美集應廟
|電話:02-29348446
|地址:(116)台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
【交通方式】
1.開車:
使用Google Map導航搜尋「景美集應廟」,即可抵達目的地,車站附近有多個停車場供香客停留,相當的方便,最近的一個為「CITY PARKING 城市車旅停車場 景美集應廟站」,就在景美集應廟旁,停車後步行約2分鐘內即可抵達。
2.搭乘大眾運輸工具:
景美集應廟距離綠線上的「景美捷運站」相當近,可以說就在旁邊而已,步行約3分鐘內(約210公尺)可抵達,如果是搭乘捷運可以從1號或是2號出口出捷運站,出站後轉個彎就可以看到的距離。另外,鄰近的公車站有「文山二分局」、「捷運景美站 」步行約3分鐘內的路程,且有許多班公車可以搭乘。交通地理位置是相當方便的。不論公車、捷運或是腳踏車附近都有站點。
景美集應廟的起源故事
「景美集應廟」由來自福建安溪的高姓宗族於1860年(清咸豐10年)創建,位置在現今景美國小南側,廟中主祀雙忠,即張巡與許遠。關於此廟宇的起源故事要上推到唐代,唐末時,發生黃巢之亂,位於河南光州的高、張、林家族,舉家遷移到福建避難。過程中,因共同感應到尪公的指引與保佑,故以「集應」為廟名,建立廟宇供奉雙忠。
廟宇的故事也與大文山區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息息相關。大文山區位於台北盆地邊緣,靠近山區,漢人開拓時容易與原住民發生衝突,因而開發較為困難且延遲。在雙方衝突期間,安溪人請出保儀尊王和保儀大夫來激勵士氣、助長軍威。此外,自清朝同治年間起,茶葉貿易興盛,包種茶需添加花料增香,台北盆地成為供花區域,面臨著蟲害問題。此時,廟中的神明被認為能驅逐蟲害,故當地居民舉行「迎尪公」儀式請神巡境,祈求豐收。
至今,廟宇歷經了三次大規模整修。第一次是在1924至1926年,因水災造成廟體受損而進行修繕,並增建右廂房,形成了現今的廟宇結構。第二次整修發生在民國48至49年,留下了當時流行的磨石子神龕與地板,廟埕前增建了名為「中正台」的戲台。第三次整修則是在民國92至94年,因年久失修導致屋頂塌陷而進行修復。
景美集應廟的歷史不僅象徵著文山地區安溪人的信仰中心,也反映了安溪人拓展台灣的歷史及景美地區的發展歷程。
景美集應廟主要拜什麼神明?
主要供俸張巡(保儀尊王)、許遠(保儀大夫),其忠義精神受人民崇敬,肅宗時建廟祭祀名為「雙忠廟」。這二位唐代名將因在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城,而被尊奉為保護神與驅蟲神。信眾稱保儀尊王為「尪公」因其是福建泉州安溪地區所信仰的地方神祇,而景美集應廟主祀保儀尊王,因而集應廟也稱為「尪公廟」。
廟宇正殿龍邊(神明坐向左方)主要恭奉大德禪師及福德正神;虎邊(神明坐向右方)恭奉林氏夫人及天上聖母;左廂恭奉文昌帝君及太歲君星,右廂恭奉中路財神趙元帥,滿足信眾求功名、保平安、想發財的不同需要。
根據廟宇官方說明的參拜流程總共「九炷香」(一)天公爐:天公為道教最高神尊,一般信眾均先以「三炷香」拜之。(二)主神爐:以「三炷香」拜之。(三)太歲殿。(四)文昌殿。(五)財神殿等 各一炷香卂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