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豐三山國王廟介紹
海豐三山國王廟廟宇位於臺灣屏東縣屏東市海豐地區,是一座供奉三山國王為主神,並同時供奉多位神明的廟宇。
海豐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由鄭氏先祖自中國大陸恭請神像來台,並於海豐地區建廟奉祀。廟宇歷經多次修建,包括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重建、嘉慶十二年(1807年)增建後殿等。日治時期,因地方鄉親熱心捐款,廟宇再次擴建,規模更加宏偉。民國時期,廟方持續修繕、擴建,並設立圖書室、文康中心等設施,積極推廣地方文化。民國九十一年,廟宇因年久失修而進行大規模重建,於民國九十四年(2005年)竣工。重建後的廟宇更加莊嚴巍峨,成為屏東市海豐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三山國王信仰起源於中國大陸的潮州地區,相傳他們是三位神祇,分別鎮守巾山、明山、獨山,故合稱「三山國王」。三山國王被視為地方的守護神,具有驅邪納福、消災解厄、保佑地方平安等神力。人們相信,只要誠心祈禱,三山國王就會庇佑信眾,保佑風調雨順、五穀豐登、國泰民安。
海豐三山國王廟的建築,融合了傳統閩南建築風格與地方特色,呈現出獨特的廟宇風貌。以下為其建築特色之概略:
傳統閩南建築元素
紅磚瓦屋頂: 廟宇屋頂採用傳統的紅磚瓦片,搭配翹角飛簷,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。
木雕彩繪: 廟內外牆面、樑柱、門窗等處,常見精緻的木雕和彩繪,多以花鳥、神獸、人物故事等為題材,展現了傳統工藝之美。
對稱格局: 廟宇建築格局講求對稱,中軸線分明,左右對應,呈現出穩重平衡的視覺效果。
地方特色融入
龍陣文化: 海豐地區的龍陣文化深厚,廟宇建築中常可見龍形的雕飾或彩繪,象徵著地方的傳統文化。
平埔族元素: 海豐地區曾有平埔族居住,廟宇建築中可能融入一些平埔族的圖騰或元素,反映出多元文化的融合。
其他特色
不斷修繕擴建: 歷經數次修建,廟宇的規模和樣貌不斷變化,但整體風格仍保留了傳統的閩南建築特色。
結合現代元素: 在保留傳統建築風貌的同時,廟方也進行了現代化的修繕,如增設圖書室、文康中心等設施,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。
吸引人之處
歷史悠久: 擁有兩百多年的歷史,見證了地方的發展變遷。
建築精緻: 廟宇建築融合了傳統與現代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。
文化底蘊深厚: 廟宇建築、神明信仰、民俗活動等,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。
海豐三山國王廟交通資訊
|名稱:海豐三山國王廟廟宇
|電話:08-7367727
|地址:屏東縣屏東市海豐街28號
【交通方式】
1.開車:可以直接導航「海豐三山國王廟」即可抵達目的地
2.搭乘大眾運輸工具: 搭乘國光客運至和興站,接著步行約19分鐘(1.3公里)即可抵達海豐三山國王廟
海豐三山國王廟的起源故事
海豐三山國王廟的起源故事,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,但當地流傳著許多有趣的傳說,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與九如三山國王廟的「兄弟情誼」故事。
傳說海豐與九如兩地的三山國王神像,皆出自同一塊木料雕刻而成,因此兩廟的神明被視為兄弟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兩廟之間卻產生了嫌隙,甚至傳說每逢廟會,九如王爺的乩身會微跛,而海豐王爺的乩童所持兵器都會缺損,似乎暗示著兩兄弟之間的衝突。根據文獻記載,海豐三山國王廟的建立可追溯至清乾隆十六年(1751年)。相傳當時有一位姓鄭的移民,從廣東省潮州府攜帶了三山國王祖廟的香灰來台,並在海豐地區雕刻神像建廟奉祀。
海豐三山國王廟的起源故事,融合了歷史、傳說與地方信仰,為這座廟宇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。雖然我們無法確切地考證這些故事的真實性,但它們卻反映了當地民眾對於神明的敬畏之心,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重視。
海豐三山國王廟主要拜什麼神明?
主祀神明:
三山國王: 即巾山國王、明山國王、獨山國王,是潮州地區常見的信仰神祇,被視為守護神。
副祀神明:
保生大帝: 又稱吳真人,是醫藥之神,廣受民間崇拜。
水仙尊王: 海神,掌管海洋,漁民常向其祈求平安。
開臺國姓王: 即鄭成功,被尊為開臺聖王,是台灣人民重要的信仰對象。
神農大帝: 農業之神,被尊為五穀之神。
天上聖母: 即媽祖,海神,也是眾多善男信女所崇拜的神祇。
觀音佛祖: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,是佛教的重要菩薩,廣受民間信仰。
福德正神: 土地公,是守護地方的神明,掌管地方的福德。
註生娘娘: 主管生育,婦女常向其祈求子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