鳳山龍山寺介紹
鳳山龍山寺位於高雄市鳳山區,是一座供奉主祀觀世音菩薩(觀音佛祖)的廟宇。建於清治時期乾隆初年,是早年泉州三邑移民的信仰中心。在清朝領制時期,臺灣最早期存在的七座龍山寺,主要信眾為來自福建省泉州三邑先人,信仰系統皆源自泉安龍山寺。除最南端的高雄鳳山龍山寺為外,其餘六座各別是淡水龍山寺、艋舺龍山寺、林口龍山寺、大溪龍山寺、鹿港龍山寺、臺南龍山寺。
鳳山龍山寺坐南朝北(現址位於鳳山縣新城大東門遺址旁),牆體結構均採磚石建造,為傳統木構屋架型式,柱子上放樑,層層疊置,直到屋脊的抬樑式構造。屋頂形式為三川脊,屋脊呈彎月形,如牛角似的向上彎起,以燕尾形式顯示華麗莊重外觀。
鳳山龍山寺在清朝乾隆之後,歷經多次的整修並以碑文保存修整經過,成為寺內重要的歷史資產。檢視碑文內容,在清朝嘉慶12年(西元1807年)大規模的修建中,奠定今日鳳山龍山寺的基本格局,大致有前殿、後殿和護龍建築格局。本寺建築入口處內縮的三川門最具特色,採「凹壽式」形式(其簷下有步口廊設大門)。
鳳山龍山寺平面布局屬於兩落(三川門與正殿)帶拜亭、護龍之建築格局。三川門與正殿兩建築之間,藉由拜亭形成連貫性的空間,讓正殿緊落於三川殿之後的工字殿空間組構。
拜亭的兩側附有著對應的龍、虎天井,左右牆的上方水車垛以交趾燒塑造人物演義故事。
據寺方自行考證正殿現存的古匾額「南雲東照」落款「乾隆歲次庚辰」即為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當時正逢龍山寺擴建落成,推測當時寺廟建築早已具一定規模與歷史。寺方經由各方文獻歷史推演,若要追溯本寺最早基建時間,可能落於康熙年間,應有三百多年歷史。
鳳山龍山寺現在已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(原為二級古蹟),並與鳳山雙慈亭、鳳山開漳聖王廟、鳳山城隍廟,合稱為「鳳山四大古廟」。
鳳山龍山寺歷經清朝、日治、到現今,代表性的大整建:日昭和8年(西元1933年)兩側護龍改建成洗石子的西洋式建築、民國76年(西元1987年)以鋼筋混凝土將護龍改建為兩層樓仿古樓房,並擴建鐘鼓樓,也就是鳳山龍山寺現今建築樣貌。
鳳山龍山寺保留了最豐富且完整的宗教文化與建築藝術資產,古蹟修復期間,在門神彩繪與剪黏施作皆出自於大師藝作,如早期知名藝師如陳玉峰、潘岳雄、葉鬃等。
鳳山龍山寺除了是當地人民安定的信仰中心外,再從傳統寺廟,剪粘、泥塑藝術、山牆面設計、台基、柱礎、石材雕刻、木構棟架、雕窗、門牆彩繪等建築藝術價值,是臺灣非常值得參觀的名勝古蹟景點。
鳳山龍山寺交通資訊
|名稱:鳳山龍山寺廟宇
|電話:07-746-7391
|地址:高雄市鳳山區中山路7號
【交通方式】
1.開車: 國道一號 ➔ 中正交流道 ➔ 往鳳山市區 ➔ 自由路直行 ➔ 右轉中山路 ➔ 鳳山龍山寺
2.搭乘大眾運輸工具:
捷運:
搭乘高捷橘線 ➔ 大東站下車 ➔ 二號出口 ➔ 沿大東一路左轉中山路 ➔ 約步行約十五分鐘 ➔ 鳳山龍山寺
火車:
自強/莒光 ➔ 鳳山車站 ➔ 步行約十八分鐘/搭乘計程車 ➔ 鳳山龍山寺
高鐵:
高鐵 ➔ 新左營站 ➔ 轉搭火車 ➔ 鳳山車站 ➔ 步行約十八分鐘/搭乘計程車 ➔ 鳳山龍山寺
鳳山龍山寺的起源故事
鳳山龍山寺舊稱鳳山觀音寺,相傳康熙年間,一位來自福建省泉州人士,行經本寺現址,因口渴為取井水,將隨身攜帶的香火袋掛在井旁石榴樹上。於夜間香火袋竟發出瑞光,引發附近居民好奇,訪查得知此為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香火袋,認為是菩薩顯靈,乃虔誠迎奉香火。
此後又將蕃石榴樹枝刻成觀音佛像(刻有兩尊,本寺至今仍完整保存於寺內,稱之為「正開基祖」、「副開基祖」)並在井上建寺奉祀,並沿用祖廟龍山寺名稱,因主祀觀音菩薩,地方上亦有稱「觀音寺」。寺廟歷史悠久且香火鼎盛,逐漸成為鳳山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鳳山龍山寺主要拜什麼神明
正殿-主祀觀世音菩薩(觀音佛祖):
鳳山龍山寺觀世音菩薩,又名觀自在菩薩,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而聞名,為佛教徒最有緣的菩薩。
正殿-註生娘娘:
註生娘娘是掌管婦女產育的神。在過去女人結婚﹑生子育女,以傳宗接代成為重要的職責,多子多孫被認為是人丁旺盛,家道興隆的幸福之兆。
正殿-天上聖母:
天上聖母,又稱天后、天后娘娘、天妃、天妃娘娘、湄洲娘媽等一般人皆尊稱媽祖。能通曉變化,妙用玄機。驅邪治病。常於大海狂瀾,救護難船。登壇祈雨,獲降甘霖。屢顯神異,以濟世人